邵新中:让残肢完美再生
邵新中教授(左)正在为拇指再造术后的患者检查拇指功能恢复情况
也许你难以想象,让脚趾“搬家”到手指,让不幸失去手指的人,重新拥有一双劳动的手。一个下肢血管严重毁损、面临截肢厄运的人,经过神奇的血管修复术,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但这并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发生的医学奇迹。创造这些奇迹的人,就是在我国享有盛名的手外科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邵新中教授。用脚趾再造手拇指
在骨科专业,手外科医生不好当。手外科手术难度大,在显微镜下接通一根根血管、神经、肌腱,接活一个手指,往往需要3至6个小时,手术异常精细艰苦,医生在银河yh0076耗大量体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每一次手术对手外科医生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挑战。邵新中从不畏惧挑战,而是迎难而上,敢冒风险,为了患者从不轻言放弃。
邵新中至今难忘抢救山西省平定县20岁女工的情景。当时患者右手拇指毁损伤,无法再植。失去手拇指,手功能就丧失一半!看到哭喊着要拇指的姑娘和家人祈求的眼神,邵新中当即决定为她实施急诊情况下带拇趾皮瓣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拇指手术。这项技术在当今手外科尚属领先,高难度、高风险。“既然患者有需求,我愿冒这个险!”
手术中,要先对受伤手指清创,显露出血管、神经和肌腱,再将带拇趾皮瓣的第二足趾完全切下,连同皮、骨、血管、神经和肌腱整体移植到手拇指,然后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细的无创伤线,把一根根血管、神经、肌腱一一对接吻合。他介绍说:“只有血管接通了,手拇指才能成活,但对变异血管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医生技术要求比较高。”同时为了弥补第二足趾外形上的不足,取脚拇趾一小块皮瓣,移植到再造的手拇指,使之丰满,看起来比较美观。 4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就在患者要被推出手术室时,突然出现血管不通。邵新中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断定,这是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造成的血管痉挛,立即进行血管探查。2个多小时后,险情排除。但很快又出现了顽固性痉挛。这时患者家人情绪变得急躁起来:“没了手指,又搭上一个脚趾,一个姑娘家以后咋办呢?”面对解除血管痉挛的技术难关和来自患者及家属的压力,邵新中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稍事休整,重新走上手术台。又经过第三次、第四次血管探查和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终于完全控制了血管痉挛。手拇指再造成功。
回忆当时,邵新中感慨地说,为再造一个手拇指,做了4次手术,前后经历了20多个小时,这对医生的技术和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中途放弃,只能是前功尽弃,劳而无功。
就是在这种挑战和压力之下,邵新中每年的手术量都在700例以上,无任何差错事故发生。仅2009年他就完成30余例手拇指移植再造手术,其手术数量及成功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他开展的手指末节缺损部分再造手术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冒风险源于拳拳爱心
手外科有大量的外伤造成的四肢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如果修复血管、神经的技术不过硬,对突发情况判断不准,处置不当,就会导致肢体血管栓塞、缺血性坏死,使患者遭受截肢的厄运。对于肢体血管毁损严重的患者,是截肢,还是保肢,是邵新中经常要面对的选择。即便在保命的前提下保肢体,医患双方仍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他总是克服重重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也把选择的天平倾向保肢。
2009年11月13日,鹿泉市农民辛志强因车祸造成右下肢挤压伤、右腘部神经、血管损伤严重,右小腿完全失去知觉。有的医院已做出截肢的诊断。当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省三院,接诊的医生立即实施血管探查术,发现他小腿下段血管触摸不到搏动,医生认为保肢的希望不大。该院院长张英泽对此事高度重视,并点名让邵新中接诊这名患者。邵新中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和通血情况,发现存在截肢的手术指征。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他知道,必须尽快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拿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否则,时间一长,患者下肢缺血坏死,保肢的希望更加渺茫!他果断决定再施血管探查术,果然正如他分析的那样,在踝关节上方有2厘米长的胫后动脉损伤和栓塞,在切除栓塞、吻合血管后,原来阻塞的血管一下子打通了,很快,患者的小腿下段和足踝变得红润,有了温度。患者的右腿保住了。
邵新中告诉记者,要保命,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截肢,手术相对简单,医生也不用承担太大的风险,如果保腿,医生则要冒相当大风险。因为血管接通后,原来缺血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直接危及生命。但在邵新中看来,“敢冒风险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对患者尽责。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不让患者失望”。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行医理念的支撑,邵新中在手外科专业兢兢业业奋斗了27年,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行医理念:他为车祸后下肢缺血达90个小时的19岁男青年成功保住了右腿;他也曾收治过数家上级医院都不敢收治的山西患者,创造性地通过血管旁路技术,恢复肢体供血,使患者摆脱肢体缺血性疼痛的折磨,并为下一步膝关节置换术创造了条件,现在患者已扔掉双拐,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他还曾大胆接手经数次手术后仍骨不连接、骨髓炎、皮肤缺损的医疗纠纷患者,术后每天亲自换药两个多月,直至伤口、骨折完全愈合,为患者解除了截肢的隐患。在这些感人事迹的背后,是一个医生的责任感和爱心!医生要为患者着想
手外科患者有很多是意外受伤的农民、打工者或老人、小孩,等他们赶到手外科时,大都到了夜里,邵新中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他知道,这部分人经济不富裕,如果再有伤残,以后的日子会更难。所以,他总是精心设计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术方案,尽量降低医疗费用。
2006年10月,来自行唐县贫困山区的一岁半的患儿,因严重烧伤后疤痕挛缩,手臂功能和发育受到影响,按常规要三次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为了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和患儿的痛苦,邵新中认真研究手术方案,查阅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打破常规将三次手术一次完成。手术一次成功,患儿家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医生为病人治好了病,病人感激医生,其实,医生更应感谢病人。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不久前,有个打工的女孩不幸被机器绞掉右手拇指,要求做拇指再造。邵新中给她讲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时,女孩爽快地说:“万一手术失败,就用另一只脚的第二足趾,我相信你!”邵新中听了非常感动。“病人的理解和信任,对自己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时刻激励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次手术十分成功,姑娘对手术效果很满意。
他经常对身边医生和学生讲,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是病人的痛苦和鲜血换来的。身为医生要理解病人、尊重病人,时刻想着病人。电影《梅兰芳》里说梅兰芳是为“座儿”活着,我想医生就应该是为患者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