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30
来自:宣传部
我院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定点医疗保障单位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保障任务,随着冬奥会临近,为更好应对冬奥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提高由我院承建的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河北)医疗队应对灾难应急处置救治能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高水平医疗队伍,根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指示,经我院党委研究决定,9月22日至28日,我院43名国家应急医疗队员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保障场馆周边成功开展了为期7天的卫生应急突发事件演练。
22日演练开始,应急医疗队模拟接到上级指示,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医务处李岩作为应急医疗队联络员,迅速组织43名队员集结并立刻进行物资准备、装箱,驱车450余公里,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抵达崇礼演练场地。
物资装车完毕准备出发
根据演练计划和救援现场环境,指挥部进行部署,迅速选址划定移动医院区域及帐篷搭建位置,将43名医疗队员分成7组进行移动医院建设,队员分工明确、训练有素、技能熟练、团结协作,接到指令后立即进入作战状态,6小时内搭建帐篷30余顶,形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集门诊、手术、住院、放射检验、后勤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帐篷医院。随后各组队员将所负责的医疗设备、后勤物资运入各自帐篷内,进行调试准备,按照应急演练计划开展模拟演练。
队员正在搭建帐篷
帐篷医院搭建后航拍画面
我院急诊科主任、应急医疗队副队长董士民为提高队伍凝聚力、协同力、战斗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队员进行了基础训练和技能演练。演练过程分为伤员检伤分类、医疗小分队现场救治与培训、模拟伤病员现场转运、通讯及后勤保障等项目。
副队长董士民向医疗队员发出演练指令
队员集合
群体伤员的检伤演练过程中,模拟一辆大巴车发生车祸,30名伤员被陆续送至移动医院。伤员由急救队员扮演,包括4名危重患者,8名重症患者,18名轻症患者,其中1名孕妇,1名儿童。队员为患者进行检伤分类登记,对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测试。
伤员检伤分类现场
医疗队员对伤员检伤分类和信息系统登记
队员进行伤员检伤分类登记
在现场救治培训与演练环节,医疗小分队开展了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场景模拟,队员四人一组,分工配合,分别负责气道管理和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心脏按压、电除颤、静脉给药,实现了全流程模拟演练。
张春花护士长使用简易呼吸器为模拟病人辅助呼吸
张春花护士长指导队员轮流操作并点评
模拟伤病员现场转运演练环节中,我院创伤急救中心张弢副主任及张学斌医生对脊柱损伤患者的救治进行深入讲解,队员四人一组,将患者头部、颈椎、躯干及四肢固定后实施转运。
在通讯保障演练过程中,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测试,确保执行任务时能够实现现场救治画面与我省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同步共享。此外,还模拟进行了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后的信息录入,检验了上一阶段信息系统的改造情况,提高了应急医疗队通讯保障能力。
通信组搭建远程医疗会议系统
董士民副队长查看信息系统伤员录入情况
后勤保障演练旨在完善移动医院支持准备及运转能力。队员凭借专业技能,迅速搭建供电网,对发电机维护、场地照明、冬季帐篷采暖等重点环节进行检验,为夜间值班及医疗工作提供电力保障,并对炊事用具及安保措施进行了测试。
后勤保障组在为帐篷供暖设备加注柴油
后勤保障组在调试场地照明机器
28日,本次演练圆满结束。总结会上,副队长董士民对此次演练做出总结,指出演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张春花护士长对灾难应急演练检伤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并提出整改意见。各组长总结演练中的成功经验,针对短板献计献策,提出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
通过本次演练,我院承建的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河北)医疗队实现了能力再提升、流程再优化、管理再精细,熟悉了建制化队伍的长途陆运流程,为今后执行远距离陆运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积累了作战经验,提高了应急队员们在特殊情况下的急救技术应用及协同配合能力,同时信息系统和后勤保障能力也得到检验,队伍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河北)简介
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河北)于2020年8月成立,由我院承建。该救治中心全国仅6家,是河北省唯一一支国家级卫生医疗救治队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配备创伤骨科、急诊及外科专业人员,队伍功能主要是针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既能有效开展国内应急救援,也能执行国际救援任务。
预约挂号:0311-88603908
咨询热线:0311-88603000(24小时)
投诉电话:0311-88603629
0311-88603700
医院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
医院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医院抖音视频号
抖音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