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7
来自:宣传部
近日,我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应用“人工肝”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药物性肝损伤、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患者来复查时,对我院及时为她应用“人工肝”技术进行治疗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让她重获新生!
27岁的司女士,因发热服用头孢、替硝唑、双黄连等药物三天后,出现了充血性皮疹且伴有瘙痒的症状,于是到当地医院接受治疗,经过服用多种药物,其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然而半个月后,司女士再次出现发热,以及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皮肤瘙痒、皮肤和尿液变黄等症状,经查肝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数值危急,肝功能损害严重,在当地以及北京多家医院接受“保肝、退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却无明显好转。
南月敏主任带领团队查房
王荣琦副主任在我院中西肝病科为患者开展“人工肝”治疗
怀着一丝希望,患者和家属来到我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就诊。患者的病情引起了科室主任南月敏的高度重视,她带领团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经过查体后,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亚急性肝衰竭”,制定了治疗方案。王荣琦副主任随即给予患者停用所有抗生素,并逐渐减少激素用量,同时为患者应用“人工肝”技术进行治疗。经过几次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脸色不黄了,身上也不痒了,体温也正常了!一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至今其肝功能等检查一切正常。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灵活多样的人工肝治疗模式
以血液净化技术为核心的“人工肝”技术,主要是通过置换、吸附、透析、滤过等方法清除有害代谢产物,补充机体必需成分,短时间内稳定机体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在临床中最常应用于危重症肝病的抢救,可以说,是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等危重症肝病患者的“救命神器”。
作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我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在南月敏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人工肝”技术的应用和创新。2014年科室首次开展“人工肝”技术,先后选派多名医护人员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了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床旁血滤、DPMAS等人工肝治疗模式。科室副主任王荣琦根据临床需要,改良了传统人工肝治疗模式,创立的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模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多次在全国肝病会议上进行人工肝相关主题报告,并撰写《人工肝的介入时机与模式选择》(发表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参与撰写《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
在邯郸市传染病院指导开展“人工肝”治疗
在衡水市第三医院指导开展该院首例“人工肝”治疗技术
为更好地救治患者,科室还专门成立了人工肝亚专业治疗小组,设置了人工肝治疗室,全程负责每一位需要人工肝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为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今已诊疗6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科室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此外,在科室获批“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后,王荣琦副主任带领人工肝治疗小组,先后对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衡水市第三医院、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新乐市人民医院、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进行“人工肝”技术帮扶工作,让该技术更多、更广的在河北省开展,为更多危重症肝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为国家肝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作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肝病专科、中华生物医学免疫学会理事单位、河北省胃肠病重点学科、河北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河北省重点中医肝病专科、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河北医科大学银河yh0076化内科、传染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河北医科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河北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科室在职医师14人,护理人员16人,医技人员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医学博士9名,医学硕士5名。
专家风采
预约挂号:0311-88603908
咨询热线:0311-88603000(24小时)
投诉电话:0311-88603629
0311-88603700
医院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
医院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医院抖音视频号
抖音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