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19
来自:宣传部
香山科学会议由国家科技部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的支持与资助,是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最高级别闭门研讨会,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以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并为学科和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5月14日-15日,第701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召开。该会议是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最高级别闭门研讨会,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调整卫生、科研政策,提供建设性建议。会议由张英泽院士与曹永平教授、关振鹏教授、胡宝洋研究员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邀请了邱贵兴院士、陈棣教授、欧阳宏伟教授、王坤正教授、翁习生教授、吕厚山教授以及我院侯志勇院长等四十余位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参与报告讨论,大会还邀请了教育部高润生副司长,卫健委刘登峰专员、刘桂生处长,科技部马广鹏处长、于振行处长、自然科学基金委窦豆主任等部门领导听取会议报告。
本次会议以“老年骨关节病发病机理与早期干预”为主题,围绕“老年骨关节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理”、“老年骨关节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和阶梯防治问题”和“老年骨关节病中的前沿交叉”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院张英泽院士首先在会上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和阶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为题作主题评述报告。院士着重指出力学因素是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倡根据K-L分级开展阶梯治疗,结合国情特点开展多种治疗方式,避免过度手术。目前,我国膝关节年置换量已超40万例,置换量全球最高、增长最快,给医保造成了日益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照搬欧美诊疗模式,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并完善骨关节炎疾病的防治体系:(1)推动全民减重,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诊疗规范;(2)加强骨关节疾病的健康教育和科普推广,提倡合理膳食搭配;(3)建立专项科研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临床与基础密切合作的骨关节炎防治团队,积极推动临床转化研究。各部门领导和学界专家对报告内容高度认同,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随后会议根据三个中心议题,邀请了全国顶尖学者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学术报告。在“老年骨关节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理”中心议题中,关振鹏教授作了题为“老龄社会提出挑战 科技菁英共论革新”的中心评述报告,随后余家阔教授以“老年运动医学与骨关节病的几点思考”为题,吕厚山教授以“老龄社会的到来对骨关节病防治的挑战”为题,詹思延教授以“如何在老年骨关节病研究中建立队列共享平台”,陈棣教授以“骨关节病发病机理的基础研究展望”为题,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
在“老年骨关节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和阶梯防治问题”中心议题中,欧阳宏伟教授做了题为“骨关节病分型和诊疗研究”的中心评述报告,之后唐小利教授、黄烽教授、童培建教授、陈红教授和翁习生教授分别以“赋能技术在骨关节病应用的态势分析”、“老年骨关节炎的慢病管理与康复锻炼探讨”、“中医药在骨关节炎早期防治中的前景与展望”、“干细胞移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研究效果”和“从全球不同国家骨关节病的常用诊断标准比较来看早期诊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
最后,在“老年骨关节病中的前沿交叉”议题中,由胡宝洋教授作中心议题评述报告,题为“干细胞与骨软组织再生的关系及器官打印的未来”,随后蒋青教授以“软骨损伤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为题,胡磊教授以“骨科机器人在骨关节病治疗中的展望”为题,我院侯志勇院长以“骨折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病的影响及如何早期防治”为题,邓旭亮教授以“材料磁电微环境促进骨缺损修复”为题,王鲁宁教授以“可降解锌合金在多尺度骨缺损修复中的优势”为题,朱强教授以“AI知识引导与数据驱动融合的智能诊疗决策研究-尤其在骨科疾病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价值”为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在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中进行,与会专家对骨关节炎已有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剖析了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并进一步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的自由讨论,积极寻求骨关节炎领域未来更多样的发展方向。会议共识和建议得到了教育部、卫健委和科技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预约挂号:0311-88603908
咨询热线:0311-88603000(24小时)
投诉电话:0311-88603629
0311-88603700
医院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
医院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医院抖音视频号
抖音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