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6
来自:宣传部
编者按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张英泽教授在《中华创伤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党的二十大精神照亮中国骨科学前进航程》。文章分析了中国骨科学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从基本方略、创新路径、成果转化、扎根临床、青年培养、人才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指出中国骨科学高质量发展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与转化”高水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今年恰逢我院建院65周年,全院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学习张英泽院士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和作风,坚持实干兴院、质量强院总基调,充分发挥骨科专业优势,打造多学科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以下为文章原文:
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报告,从15个方面总结概括了近十年来的伟大变革,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对于中国骨科学而言,二十大精神则为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中国骨科学取得的成就和发展面临的困难
骨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分支学科之一。1928年,牛惠生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骨科医院;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20世纪40年代后期,从欧美学成归国的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冯传汉医师等骨科前辈大量引进欧美骨科理念与技术,积极推广西医骨科的理念和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骨科学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战略方针的正确指引和政策支持下,中国骨科人团结一心,坚定不移走“创新与转化”的高水平发展之路,在基础研究、诊疗理念、技术革新、内置物与器械研发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如“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研究”“严重战创伤多器官障碍与损伤修复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技术”“骨折微创复位内固定核心技术”“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及“严重战创伤骨缺损修复救治技术”,为新时代人民健康提供了强大保障。
中国的骨科事业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纵观其发展历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骨科并未真正强大,大而不强是当前骨科学发展的总体生态;大量地“引进来”和“拿来主义”风靡一时,甚至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统编本科教材《外科学》第七版以前从未引用中国自己的骨科学数据,独立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走出去”更是乏善可陈,骨科医疗器械国产化率较低,创伤、脊柱、关节领域的国产化率分别为72%、54%和47%,且上游材料75%以上被国外公司垄断,如生物陶瓷、椎间融合器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各地区因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骨科医疗技术和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正在奔赴“共同富裕”,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屡屡见诸报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更不是社会主义医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2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骨科学指明努力的方向
面对以上困难,中国骨科人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突破口在哪里?中国骨科学将如何发展?我们在二十大报告中找到答案。二十大报告提及的“六个必须坚持”,为中国骨科学发展指引了方向。
2.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骨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和根本目标
作为骨科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坚守初心,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厚重责任,不忘本才能行得正;其次,要有担当、有魄力,不断提高解决患者疑难病症的能力;第三,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观,摒弃将医疗当“生意”创收的歪风邪气,杜绝以利益为导向的诊疗行为。在未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中国骨科团队要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并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让更多患者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2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对待国外理念、技术和产品时,决不能一味“拿来”,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秉承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差距和不足对我们是挑战,也是展现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笔者能在全世界首次证明Garden Ⅰ型股骨颈不完全骨折在CT上实为完全骨折,修正了国际上沿用了60余年权威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1];验证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有规律性的骨折,使后踝骨折漏诊率由68%降至0.2%,降低了医源性损伤的概率[2],这些成果的取得,依靠的就是敢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要坚持走中国骨科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内循环是大循环的根基,只有牢牢把握国产器械替代化这一基本方略,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研发资金和智力资源,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研发水平,实现由大向强的根本性转变,扭转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不利局面。针对传统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物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不足,笔者团队自主研发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已在国内百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并逐步推向海外,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骨科内置物首次“走出去”的典型[3]。
2.3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优先选用国产化自主创新转化成果
不盲目跟风国外研究,对国外的理念和设备要抱着审慎的态度去采纳和引进,不可全盘接受、奉若圭臬。必须从真正解决临床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民意、结合临床实际。AO/ASIF组织早期提出的骨折坚强内固定原则曾经是骨科人心中的“金科玉律”,30多年后AO/ASIF组织自己提出BO原则对骨折固定原则进行了修正。而我国传统医学提出“动静结合”原则至少比AO/ASIF组织早了300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笔者团队自主研发的张氏双反牵引复位器,简便易用,学习曲线短,其价格仅为传统牵引床的1/20~1/10[4-6]。顺势复位理念世界领先,临床应用效果在诸多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牵引床,易于尚未购置或无力购置牵引床的医院推广应用。
2.4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扎根骨科临床,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医学也向着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和智能化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医疗保健中人工智能系统的市场规模为64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智慧医院相关的产业规模可达840亿美元。智能化诊疗也成为中国骨科乃至世界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科的发展也需要智能化设备的研发,但智能化手术绝不是骨科医疗的全部!目前,智能导航设备在骨科临床中更适用于寰枢椎脱位、椎弓根手术固定、骨肿瘤有效切除等结构复杂的部位,绝大多数骨科患者常规手术便可解决问题,盲目跟风采用智能化设备,只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一刀切”式的高水平发展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我们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骨科发展之路,要从医院的定位和患者实际出发,坚决反对盲目扩张、越级和超范围诊疗。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骨科临床实际问题,制定研究方向和目标,创造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决不能贪图虚名,不能在研究结果发表后就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把科研论文写在手术台上,让科研成果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2.5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对骨科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进行“强基”训练
体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为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备皮、切皮、清创、止血、结扎、缝合更是外科医师的基本功。然而,目前有很多青年骨科医师一味追求“高精尖”“高大上”,存在基本知识不扎实、基本检查不掌握、基本技能不具备的问题。例如,不能区分髌骨骨折和先天性二分髌骨;不会做Finkelsein试验、Allis征检查等;不了解X线片、CT、MRI的检查重点和区别;只能“读报告”,不会“写报告”;中学和大学阶段学习的数理化、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无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等。笔者自主研发的PFBN就是将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三角形稳定”原理应用于临床,提出“三角支撑固定理念”,解决了传统髓内钉治疗时面临的“退钉、旋转、切割、不稳定”这一世界难题。因此,我们要坚持强化青年骨科医师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基础研究源于临床问题,并最终服务临床,实现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培养既能“读报告”也能“写报告”、基础检查操作娴熟、手术技术精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齐头并进的全能型骨科人才。
2.6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打造爱党爱国、有家国情怀、高素质、高水平的骨科人才大军
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脉,抓住机遇,敢于亮剑,勇于担当,以身作则,敢为人先,持续走创新变革之路。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骨科人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老中青传帮带作用,为年轻的骨科医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努力突破前人、突破权威、强化创新意识。
3总结与展望
中国骨科学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难,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中国骨科界应抛却包袱、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与转化”高水平发展之路,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卫生医疗事业和“人人享有美好健康”这个目标,踔厉奋进、扬帆远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年来临之际,与中国骨科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Chen W, Li Z, Su Y, et al. Garden type I fractures myth or re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CT scans with X-ray findings in Garden type I femoral neck fractures[J]. Bone, 2012, 51(5):929-932. DOI:10.1016/j.bone.2012.07.027.
[2]Hou Z, Zhang Q, Zhang Y, et al. A occult and regular combination injury: the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 associated with spiral tibial shaft fracture[J]. J Trauma, 2009, 66(5):1385-1390. DOI:10.1097/TA.0b013e31817fdf0a.
[3]朱燕宾, 陈伟, 叶丹丹, 等. 股骨近端N三角理论及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NB)的设计理念[J/CD].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1, 7(5):257-259. DOI: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1.05.001.
[4]陈伟, 魏宁, 杜晨光, 等. 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和牵引床复位对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17, 33(4):332-337.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 2017.04.010.
[5]邵佳申, 郑占乐, 吕红芝, 等.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CD].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7, 3(5):302-305. DOI: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7. 05.010.
[6]Zhang R, Yin Y, Li S, et al. Traction table versus double reverse traction repositor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J]. Sci Rep, 2018, 8(1):5952. DOI:10.1038/s41598-018-24317-y.
预约挂号:0311-88603908
咨询热线:0311-88603000(24小时)
投诉电话:0311-88603629
0311-88603700
医院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
医院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医院抖音视频号
抖音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