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军:第一排右五
5月17日 晴
今天是到刚果(金)的第6天。
上午要去中国援刚医疗队营地,对他们的诊疗防控知识进行培训。这个医疗队一直是河北省派来的,对我们来讲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年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刚刚胜利,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为他们派遣医疗队的请求。1973年9月15日,当时的河北省卫生厅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选派了第一批援助扎伊尔的医疗队,开启了医疗援外的历史征程。
几十年风云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援助非洲医疗工作从未停顿,先后派遣了约2万名医生,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病人,为非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迄今为止,在非洲43个国家和地区中,仍有中国医疗队在工作。河北这支援刚果医疗队就是其中之一的第十八批。我们专家组领队王俊辉曾是第十七批的医疗队长。今天我们去了他曾经战斗过两年的地方,他异常的兴奋,并说那里有一只狗,名叫“柔丽”,法语是“美丽”的意思,“柔丽”曾经每日陪伴他,现在不知是否还认识他。
7:40我们从酒店出发,驱车驶向中国援刚医疗队营地。出了贡贝区后,看到了房屋简陋、尘土飞扬、坑洼不平的景象,道路两侧身披一块布衣的人逐渐增多。值得佩服的是他们的“铁头功”,巨大的物体放在头上不用手扶依然可以行走自如,甚至十来岁的孩子头顶上也立着一箱矿泉水。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到了医疗队的营地。
走进院子,刘福队长带领的一群熟悉的黄皮肤面孔跑过来迎接,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18位队员全是河北老乡,大家互相招呼着,倍感亲切。“柔丽”不知从哪里跑了出来,见了王队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不停摇晃着尾巴。王队俯下身子,抚摸着它的头,乐的合不拢嘴。刘队长说,由于疫情影响,队员们回国时间充满了变数,有一阵子没这么高兴了,但为了胸前的国徽,我们必须要坚守。他让队员找出医疗队的队旗,我们也拿出这次援助非洲专家组的条幅,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激发了我们爱党爱国的信念。虽然没有提前准备,大家唱的整齐、宏亮、有气势,足以说明这个旋律早已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了。
虽然这里地处金沙萨的平民区,周边环境很差,当地居民很复杂,但这个高墙围绕起来约九亩大小的院落,打理得整洁有序,充满和谐与自然的舒适感。会议室门前走廊挂着的一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些图片真实地反映了这支医疗队的光辉历程。每一张图片上面写有历次医疗队员名单。我从中寻找到自己熟悉的名字,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三院至少有19位老领导和老专家名列其中:顾连方、万士耀、遇俊卿、蒋晏、曲家骏、何秀月、张经歧、刘旭恒、侯学智、仝吉庆、王克诚、邸恩昌、尹灵朔、赵维江、柳顺锁、张玉卓、徐和平、骆金芝、陆萍。他们曾经在这个普通的小院里坚守过,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付出过,在这里展示出三院人的精神,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
四十多年来,河北省卫健委始终把援外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锻炼出一支支拉得出、用得上、打的赢的高素质队伍。几代援外医疗队员们面对酷暑、疾病甚至战乱的威胁,不负祖国重托,克服重重困难,无怨无悔地把爱心洒向非洲大地,将汗水奉献在援非医疗事业上,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受援国政府分忧,为患者解难。他们始终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民间大使”,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医生形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河北增添了光彩,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对中国援刚医疗队进行诊疗防控知识培训
也许有些人看来,参加这项援外工作是多么风光,但并不知道这项工作有多么的艰辛。来到驻地,走近队员,与他们交谈,你才能有所领悟。语言不通,没有亲人陪伴,各种资源缺乏,生活习惯迥异。广大援非医疗队员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国家,舍亲人为病人的爱国情怀和全心全意为非洲人民舍生忘死、忘我工作的大爱情怀,使我内心时刻涌动着感动之情,不得不用文字写写他们!这种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三院人去学习,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能代表国家执行国际援助任务,与非洲人民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请三院领导和全体同事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发挥特长,展现三院力量!
编辑:宣传部
排版:网络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