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向刘琼芳同志学习的通知
各党总支、支部、各处室: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原内科主任医师刘琼芳身患三种癌症,四次接受手术,却始终坚持治病救人。从医50多年里,她诊治病人11.4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5万人,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和事故。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中央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刘琼芳同志的感人事迹。
医院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结合“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深入开展向刘琼芳同志学习的活动,创新学习形式,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每位党员可通过听取新闻、网上查阅等方式自发学习,认真对照自我,查找不足,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并将优秀学习心得报宣传部,向医院外网、院刊投稿。
追忆“老百姓的好医生”——刘琼芳
“多谢党对我多年的培养和教育,多谢各位领导对我多年的关爱,我的后事我想是这样:一是谢绝接受一切礼品,二是不设灵堂,三是不开追悼会,四是不搞遗体告别。”这,是一份普通的遗嘱,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这份遗嘱的主人就是被誉为“老百姓的好医生”、“医生楷模”的原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刘琼芳。
2011年7月9日5时35分,刘琼芳因病医治无效,走完了她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她所挚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她为之牵挂的病人,享年79岁。
听闻她去世的银河yh0076息,许多人自发来到医院,为她送上最后一程。当刘琼芳的遗体被抬上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场送行的人们痛哭失声。人们满含热泪手持“刘琼芳医生一路走好”、“刘琼芳,我们想你”条幅,与这位楷模医生依依惜别。
刘琼芳感动了很多人,她是一个从癌症刀尖上趟过来的女医生。“我全身刀痕累累,已经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地方了。作为一名医生,我感觉还能活着为别人治病,真好!”她说。
她把生命的延伸,选择在拯救患者生命的岗位上
1955年,刘琼芳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后,来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工作,在石家庄扎下了根。一个女医生的青春时光,如流水般从她身旁悄然逝去了。1973年,刘琼芳刚过完41岁生日,一家人沉浸在团圆的欢乐气氛中,突然,她在工作岗位上晕倒了,经过病理检查和专家会诊:乳腺癌细胞转移到了淋巴结。手术切除了刘琼芳的整个右乳房和腋下组织。之后,她又因患甲状腺癌、胆囊炎、肺癌先后做了3次切除手术。
即使这样,刘琼芳还是闯过癌症生存的禁区,在人们惊叹的目光里拿起听诊器,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她说:“我虽然是个癌症病人,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医生,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给他们治疗……”在她的迫切要求下,医院领导勉强同意她上班,但是只准她上半天班,不准值夜班。但实际上,她还是上成了全天班。
患者老张是一位县中学的物理老师,被别的医院误诊了,按“甲亢”病治疗久治不愈,转到石家庄市一院就诊。刘琼芳根据他的病状和体征,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后,诊断他不是患“甲亢”,而是心肌炎后遗症和严重神经衰弱症。张老师当时半信半疑,刘琼芳就利用星期天,陪着素不相识的张老师到省医院请专家会诊。权威专家印证了刘琼芳的诊断准确无误,给张老师排除了心里的疑虑,他精神轻松地回家调养去了。刘琼芳常对年轻医生说:“病人,不仅需要医生对他们及时正确的治疗,更需要热情真诚的心理安慰。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永远记着,千万不能伤害病人的感情,要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笑脸。关爱和安慰也是一剂治疗良药啊!”
她把医院当家,大医精诚
一天中午,刘琼芳正在家中吃午饭,河北师大一名溺水的女学生被抬进了医院,口腔和鼻孔都冒着血泡,已经没有呼吸了。刘琼芳听到银河yh0076息,把饭碗一搁就赶紧跑回医院。经过她和医务人员的抢救,病人的心脏又开始跳动了。病人从急救室推出来后被送到病房,这是一个本不属于刘琼芳管的病人,但考虑到病房里的医生不了解情况,刘琼芳怕这个刚脱离危险的学生发生意外,就一直守护在床边帮着其他医生观察治疗,一直忙到深夜,女学生的病情稳定后,她才放心地回家。
多年来,刘琼芳形成了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去医院病房里再巡查一次。如果遇上危急病人,她二话不说就主动参加抢救。一天晚上刘琼芳查房时,发现9床一位被诊断为胆囊炎的孕妇突然休克了,值班医生和家属急得团团转。她对病人又进行了认真全面检查,经过综合分析,她诊断病人不是因为胆囊炎引起休克,而是肠穿孔造成的。她当机立断把孕妇转到外科做了肠切除手术,保住了母子两条性命。病人的家属拉着她的手说:“刘大夫,你这一句话,救了我家两条人命,你可是俺们家的大救星。”
作为一名医生,刘琼芳始终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为掌握疑难杂症病人的救治方法,她经常几天几夜守护在病床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把患者的症状特点、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等详细记录下来。自1960年以来,她先后收集整理患者病例8000余例,记录了上万条特殊患者的诊治经过和心得体会,为疑难杂症患者救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为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与临床经验传授给中青年医务人员,共培养医学技术骨干360余人,有20余人成为了学科带头人,3人走上了院级领导岗位,为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把患者当亲人,大爱无疆
有一年夏天,一位患了晚期胃癌的老人住进病房,虽然服用了多种通便药,但都没啥效果,他的病情又不允许进行灌肠通便。大爷肚子憋涨,肛门下坠,难受地不断喊叫、哭闹。刘琼芳查房时,发现患者痛苦异常,立即带上手套,把像铁一样坚硬干巴的粪块,一点点用手指头抠了出来。大爷的两个女儿感激地说:“我们当儿女的都嫌这样做太脏了,您真比我们对自己的亲爸还好呢。”病人的老伴儿哭着说:“俺老头临走的时候还能遇上你这样的好医生,可真是他八辈子修来的福啊!”
刘琼芳对患者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对看病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劲头。自1992年开始,她坚持12年开办“家庭病床”,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她会带上听诊器和血压计,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到那些来医院行动不便的患者家中进行免费的跟踪治疗,累计巡诊患者360余人次。经过她的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减轻了痛苦。多年来,她共诊治病人11.4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5万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她安祥地走了,在老百姓心中激起千层浪
在采访中,刘琼芳的女儿说出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女医生,在生活中反而是超乎寻常的简朴,一身衣服,她能穿上两三年不换新的;内衣破了,用针线缝好了再穿。实在不能穿了,还要脱下来剪成条儿做成墩布,继续使用。她从来不使用化妆品,更不吃贵重的营养品和进口的特效药。
刘琼芳有三点生活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一是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锻炼,打太极拳、跑步;二是老两口经常结伴去旅游,希望能游遍祖国的山水美景;三是每天下班回家之后,她都要把收治的疑难杂症患者的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姓名、年龄、职业、病状特点、检查结果、诊断结果,用药和治疗的效果,病人住院与出院时间,都有详细记录。翻开这些资料,每一页都用钢笔记录得清清楚楚,字写得很小、很紧密,连指甲盖大的一处空白都找不到。像这样的临床治疗资料,她记录了有8000多例,已经装满了4个大纸箱。
刘琼芳走了,像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陨落。晨练的队伍里,少了一位每天打太极、跑步的老人;祖国的山山水水,再也留不下她与老伴同行的足迹;8000多例临床治疗资料,静静地躺在大箱子里,封存不住大医精诚的崇高精神,留给后人细细地品味、认真地解读。
刘琼芳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在56年的从医生涯中,她处处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怀着对党、对事业、对患者无比热爱之情,履行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天职,用实际行动诠释“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真谛,是医药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是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的楷模;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老百姓的好医生”。
刘琼芳走后,石家庄市一院拿出20万元设立了“刘琼芳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家庭,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医院职工闻讯积极响应,纷纷自愿向“刘琼芳基金”捐款注资。刘琼芳走了,但她那大医精诚的医魂却以“刘琼芳基金”的形式再树丰碑!
10月19日,省文明办和省卫生厅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医药卫生系统开展向刘琼芳同志学习的决定》,追授刘琼芳同志“河北省医药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医药卫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向刘琼芳同志学习活动。
刘琼芳走了,而她留下的忠于职守、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对群众满腔热忱、谦爱仁和的高尚医德,将教育和引导全省医药卫生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对标先进,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铸就新时代的高尚医魂,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宣传部
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