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4
“我真是太幸运了,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生命的重生,感谢三院感染科人工肝团队。”近日,在河北医大三院感染一科病区,刚出院的34岁的张先生欣喜地说道。因为患有慢加急性肝衰竭,正在等待肝源的他,在我院经过积极治疗,肝功能逐步恢复,不再需要接受移植。帮助他重获新生的,正是我院感染科团队长期实施的多模式人工肝治疗方案,未来也将帮助更多需要肝移植的患者。
慢加急性肝衰竭却遇一床难求
张先生是邢台人,因工作原因要经常喝酒应酬,正值壮年的他肝功能已严重受损,出现了肝硬化、腹水(医学上称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症状。半年里,他辗转于当地多家医院治疗,却始终未见好转,尤其是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胆红素逐渐上升至547μmol/L,超过正常上限20多倍!同时因为凝血功能差,导致张先生全身多处皮肤出现大片瘀斑。久治无果后,张先生前往北京某著名肝病专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需要肝移植,但被告知没有床位,且没有肝源,等候时间不定。
病情危急慕名到我院寻求希望
患者入院时查体见皮肤脓肿
因张先生病情危急恐随时有生命危险,其家人经多方打听,得知我院感染科是华北区治疗急危重症肝病的专科,拥有河北省第一台人工肝系统,诊治经验丰富,于是慕名到我院感染科就诊。感染科主任赵彩彦在门诊为张先生问诊并查体后,判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其肝脏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已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伴有低蛋白血症、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肌少症、广泛皮肤瘀斑等并发症,病情十分危重。此外,其右侧胸壁有一个已经破溃20余天的脓肿,创口始终未能愈合,伴着恶臭脓液流出,这就提示张先生除肝衰竭外还合并着严重感染。
多模式人工肝治疗使肝功能“复活”
时间就是生命,鉴于张先生病情十分危重,赵彩彦主任立即与病房协调开辟绿色通道住院,并为其量身制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张先生入院后,主管医生申川第一时间为其规范采集送检了微生物学标本,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腹水,同时做好准备工作实施人工肝支持治疗。由于张先生需要进行多种人工肝模式联合应用,对人工肝体外管路的抗凝要求极高,而监测结果显示张先生的血小板只有3.2万,于是我院感染科人工肝团队为其采用了河北省独家科室开展的人工肝枸橼酸抗凝法,最大程度防止管路对血小板的银河yh0076耗,降低出血风险。
申川副主任医师在股静脉置管建立人工肝治疗的血流通道
患者正在接收人工肝治疗
入院第二天,我院感染科人工肝团队为张先生进行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血浆置换+床旁血滤”的多模式人工肝治疗,治疗后张先生的胆红素就从632μmol/L下降至395μmol/L。张先生看到化验结果显著改善后,也对后续的治疗信心倍增,随后又接受了3次“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的人工肝治疗,使胆红素逐渐降至100μmol/L以内,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至52%。
入院第四天时,微生物培养结果回报张先生感染了普雷沃菌。这是一种厌氧菌,所以流出来的脓液才有股恶臭,感染科团队从一开始就用对了抗菌药,否则对于肝衰竭患者将是致命的打击。
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张先生肝脏的解毒功能逐渐得到了恢复,精神和食欲恢复正常,面容也得到极大改善,短期内不再需要进行肝移植,仅内科药物治疗即可,最后顺利出院。
人工肝系统为肝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人工肝作为近20年肝脏病治疗领域的一种创新技术,是在体外建立血液通路,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利用吸附、滤过、置换、透析等物理或化学原理与技术,部分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毒、中毒、感染、酗酒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常表现为黄疸、腹水、出血、昏迷。
2015年肝衰竭综合防控体系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治疗
河北医大三院感染科自2005年开始拥有河北省第一台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科主任赵彩彦带领下,成立肝衰竭科研攻关团队,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围绕肝衰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潜心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6年里应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累计超过1万人次,是目前省内人工肝治疗实力最雄厚、经验最丰富的科室。我院感染科在人工肝治疗三个关键技术环节:保证血液通路通畅;抗凝策略的优化(如抗凝不足导致管路阻塞,抗凝过量会出血);个体化人工肝模式序贯或联合等 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众多患者经过我院感染科人工肝团队治疗后为等待肝源赢得时间,部分患者甚至不再需要进行肝移植,这不仅节约了珍贵的肝源,更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治疗费用,造福于广大肝衰竭患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一科简介
感染病学科自1958年建院时即成立,是我院大内科的前身。经过60年的传承及发展,已成为华北地区疑难重症感染病和肝病的重要诊治基地之一,现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河北省传染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国家SFDA认证的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河北分中心、河北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北省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挂靠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连续3年蝉联“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传染科)”华北区提名(河北省唯一入选科室)。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床位108张,医护人员共60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14人。目前,感染科设有两个病区,其中感染一科共有医护人员31人,床位54张。
科室成员先后发表SCI、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并参与国内多部专业指南/共识的制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计委等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赵彩彦教授领衔的“肝衰竭综合防治体系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传染病学教研室为“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承担的《传染病学》课程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多名教师先后在国家级、学校和医院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奖。科室定期举办“华北五省市”和“京津冀”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和继教项目,带领全省感染病与肝病学科的发展。
专家风采
赵彩彦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兼感染一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感染病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擅长各种疑难重症感染病和肝病、发热待查的诊治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兼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河北省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感染病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河北省传染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
就诊地址和联系方式
门诊:
石家庄市自强路138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山院区(本部)
石家庄市湘江道68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感染肝病大楼2楼
病房:
石家庄市湘江道68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感染肝病大楼1、2楼感染一科
联系电话:
0311-88603050(门诊)、66776831(护理站)、66776833(医办室)
来源:感染一科
编辑、排版:宣传部
预约挂号:0311-88603908
咨询热线:0311-88603000(24小时)
投诉电话:0311-88603629
0311-88603700
医院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
医院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医院抖音视频号
抖音视频号